2019年3月14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在行政楼107室举行了“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集体备课会议。本次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概论教研室主任胡济林老师主持,徐舒宁老师担任本章节内容主讲,马克思主义学院名誉院长魏立娜教授出席备课会并分享教学感悟。
本次集体备课会内容丰富。首先,由徐舒宁老师阐述本章的教学思路和教学重难点。徐老师认为,通过前面两个章节的学习,在经过二十八年的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进入发展进步的新纪元。因此,对于社会主义改造理论重点应当围绕着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包括对于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理论依据和重大意义。
接着,魏立娜教授就社会主义改造理论这一章节的重难点做了一个分享,她认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授课中要让学生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如何改造旧社会,建立新社会?如何尽快实现国家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就是对这一系列崭新课题的创造性回答。通过对于社会主要矛盾的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解决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才能使得中国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有选择性的举行专题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主动性,教学的过程是老师和学生是双重主体,适当的增加课堂与学生的互动性,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了解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随后,许一柱老师分享了他在教学中,根据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加强与学生互动的方式方法,并谈了他近2周来的教学体会等。
最后,概论教研室主任胡济林老师就本次的备课做了一个总结。他认为,我们在授课中要重视理论讲授,把相关理论讲透,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个特色。比如,对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涉及到和平赎买的理论,这个是我们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和平赎买的理论还要结合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各革命阶级的贡献,也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时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从而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同时,让大学生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线是一直延续的。胡老师还就学院教师教学工作规范细则与大家一同学习,包括从课前备课到实际授课,再到课后课程反馈等环节,希望广大教师能够严格按照教学规范进行授课,提升课堂的授课能力。